|
最近的咖啡市场让人见证了两极分化的景象:一方面,星巴克和瑞幸财报频传捷报,另一边则是漫咖啡、太平洋咖啡、COSTA等品牌逐渐黯然失色。自疫情以来,咖啡行业经历了激烈的价格战,如今进入了“中场竞争”阶段,一批小品牌逐渐被淘汰,留下来的老品牌也在挣扎求存。' |' k0 A' C2 A5 @' Z
- s( Y5 v+ W& M+ m: \; b& p# D
% R: k' K+ `2 o" Q S8 W6 r在星巴克稳居龙头的地位下,曾经的外国咖啡巨头们似乎难以维持高光。漫咖啡在北京的老店“跑路”,因为拖欠租金而关门大吉;太平洋咖啡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一年减少了百余家,仅剩下71家;COSTA在南昌的门店悉数关闭,仅在北上广地区留有较多门店。面对现今的激烈竞争和高额成本,这些老品牌的门店收缩已成趋势。
7 |5 D$ q3 I$ h: A3 f4 R5 U* q% e
4 A0 o: r# @* [& u; L9 f) U2 F' P
7 n) r: i$ S' a: c6 ?早年间,星巴克以“第三空间”理念打动了无数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者,让咖啡店成为社交、休闲的场所。然而随着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上升、外卖模式的崛起,许多人开始倾向于“即拿即走”的咖啡消费方式。曾几何时,星巴克标榜的身份象征正被价格更实惠、便利性更高的咖啡模式所取代。
; ^/ c! h1 {. J* Z. l; B8 ?9 ~/ N2 m7 @
* v0 L% _7 j9 J, N1 W瑞幸的崛起正是打破“第三空间”模式的一次冲击。依靠价格优势和小店模式,瑞幸吸引了大量上班族,迅速占领了写字楼和商圈。同时,本土品牌如Manner、M Stand等也在资本推动下不断扩张,形成了快节奏的咖啡消费潮流。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10元左右的高性价比咖啡,带动了咖啡市场的普及和频繁消费。
) H% S4 ~! Z0 z8 k
7 `! ~0 Q7 Q: Q, N% b3 k% s4 T3 }7 S/ y" S
在互联网数据的支持下,咖啡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更加贴近消费者的喜好。相比欧美的黑咖偏好,中国消费者更喜欢奶咖,并且在瑞幸等品牌的引领下,各种创新口味层出不穷,使咖啡逐渐本土化、饮品化。
' u/ X. m5 Y+ X0 v0 }6 E3 G# o5 `
9 k* ^- k7 [& r7 @7 ]# z
在这场以“快”为主导的咖啡消费潮流中,传统咖啡馆模式正逐渐失去吸引力。老牌咖啡若想突围,需要更精准地抓住本地市场的变化,并以灵活的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来赢得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青睐。4 z# ~; P0 s: I( w3 \9 P
3 d+ M2 O% F" h& Z' i$ U
|
|